519日,余世维的《共建完美家庭》在「一书一课」的多功能录影室正式开录。

 

 

 

10前,录课消息一发布,40个听课名额就被抢空。连临时追加的10张票也被秒完。

负责招募的欣仔把眉头皱成了旋:“这已经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大妥协了,但还有人私聊要票。”为了保证录课效果,欣仔拒绝了。

这不是个例。欣仔也曾提出通过调高听课价控制报名数的解决方案,没被采纳。因为在「一书一课」,线下录制听课名额的开放,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想给「书课」学员更多福利。毕竟,这些课若是放在正常的企业培训上,课价无不是动辄大几万,对普通职场人而言颇有压力。

 

 

而在「一书一课」,课程体系收录了各大商学院的核心课题,课价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效应而被摊薄:学习12MBA精品课,一年学费398元平均下来一天1元左右。

另一方面,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一书一课」还重新优化了商学院的学习体验,通过加入共读、游戏榜等元素,使学习方案不仅有料也更有趣。至于师资力量,目前「一书一课」入驻的老师共22位,其中包括樊登、高建华、余世维、潘诚、唐兴通等业界大咖。

 

课程定位:系统、进阶、实战的内容体系设计

对于「一书一课」来说,选老师时,咖位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仅授课领域就会筛掉一波大咖。作为「樊登读书会」的企业版,「一书一课」的目标是助力中国100万企业打造自学习型组织。

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帮助企业低成本、高质量地建构了一套人才培养的进阶体系,为其人才的内部孵化和晋升提供系统化服务。

职场森林法则是,晋升不止要有意愿,还得有能力。为此,「一书一课」在课程领域选择上,更侧重领导力、战略、营销、品牌、财务、思维、沟通等岗位软技能的提升。例如,一个意向成为销售主管的业务精英,就可以在APP上找到并学习目标岗位所需匹配的技能提升课。

也正是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一书一课」对师资的选择会更侧重理论和实战能力,如知名商学院口碑与教学成果俱佳的教授,或是拥有多年大公司高管经验的“实战派”。

至于课程内容设定,也存在“道”和“术”的双重要求,既要求底层逻辑讲解,也得有方法传授,以此助力学员更好地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化。

 

师资严选:多层筛选+多维度考核

领域对了,选老师也是一门学问。在「一书一课」,选师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

第一轮筛选,先得过两个硬门槛:“相关领域授课年限最低8年(新兴领域除外)”,以及“所授课程已成该领域典范”,再辅之以最高学历、职业经历、相关著作、客户案例、客户口碑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走完这样一轮,符合资历的老师就只剩2-3个了。下一轮:通过读书、听课、学员反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入选的老师。

由于学院的学习环境、课程设计逻辑等因素影响,线上授课和线下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对于从未参与线上录课的老师,课程顾问还得到现场听,这是规矩,为的就是考察老师的内容逻辑、授课风格、控场能力以及临场反映能力等。此外,还要考虑综合外形、普通话水平、镜头呈现等多重因素。

在「一书一课」有一张评分表,评分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维度,这是对老师的选定,要做的最后评估:“一般要持续数月,最短也要1个月,非常耗时耗力。”

 

课程打磨:线下课程转化为线上,至少一个月的打磨期

如果说线下授课可以凭借相对封闭的场景和多元化的互动环节实现对学员注意力的约束和回收,那么线上的形式则显得单调、无力。且课程放弃的代价极小,毕竟线上学习,关掉视频是随手的事儿,但走出线下课堂除了勇气外,还需要更多。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书一课」的课程顾问像极了医生,面对老师头脑里成块状的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精细化梳理,把最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更符合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有效输出。

一个有逻辑、有条理、主题鲜明的大纲是一门好课的精髓所在。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老师进行头脑风暴,帮助老师发现痛点、拎出重点,并引导老师把他自己的理论精华在短时间内进行输出。在「一书一课」,这个过程叫作“磨课”。

不止磨课,也,磨人。有的老师光PPT就改了7遍,而直面镜头的试讲,则磨了起码4遍。“每门课都要磨,一般来说,起码磨1个月,最长的磨了半年。”这不断“磨”的过程,就是「一书一课」对内容品质的高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一书一课」的课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有了更多的“二次合作”。

 

课程制作:专业水准打造自己的名片

5.19的录课,就是余世维和「一书一课」的第二次合作。

“是余老师主动约的。”据「一书一课」运营总监回忆,当时,第一门课的交片还没一个月,余世维团队就给回馈说:“做得很精致、内容品质也很高”,因此,能有第二次合作,自己并不意外。

106.5平米的多功能摄影棚、定制化的讲台布景以及专业的摄像器材……管控成片效果的编导,既拍过电影,也做过广告。虽然碍于题材限制,线上课程在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可发挥的空间不大,但「一书一课」的摄制组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做课也是做名片,拿出手的东西不止要对得起这套装备,更要对自己负责,所以制作要求不能降:拍摄前,对老师的外形、站位、肢体语言,以及灯光等进行设计和把关,确保构图效果;拍摄中,通过多机位的设置,利用多样化的镜头语言打破单一的课堂视野;拍摄后,在保证流畅剪辑的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镜头构图等,对知识干货的表现形式和特效方式进行定制化设计。前后耗时,少说也得半个月,但乐趣是,一边工作,一边还能听大咖课,一举多得。

 

这是重塑培养行业的大事!

在传统培训市场,有着这样一条链条:前端是师资队伍,后端是旺盛的企业培训需求。

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两端连接成本不断高企:好内容进不去市场,花得起高价却找不到好老师,成了两头的痛。

而在站在这根链条的中间段的「一书一课」,由于对课程内容和制作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由其出品的“精品课”,既是老师打开目标服务市场的一张精致名片,也是企业了解师资情况的一扇有效窗口,就仿佛连接两端的桥梁,通过降低两端对接的成本,疏通了这条半堵塞的链条。

这是一件重塑培训市场产业链的大事,也是「一书一课」致力于打磨精品原动力。相较于部分同行利用用户贪便宜的心理,以量供拉客的方式,「一书一课」更相信的是精品的力量。

对于个人而言,一天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其有限,量供满足了一时的贪欲,但后续留存的只是无穷尽的焦虑。

「一书一课」之所以强调“一月一门课”,就是希望平台“慢慢磨课,精细做课”,学员能“认真学课,仔细消化”,从而让有限的时间花得更有价值,让学习出效果、有成果。

 

上线不到一年,已有20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支付宝、招行、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一书一课」的目标是,帮助100万家企业拥有学习与创新的环境。在未来的3年内,随着课程量的累积,「一书一课」还将完成课程体系的分阶设置,以满足不同阶段学员的学习需求。